光學棱鏡種類匯總(三)
1 引言
在前面兩篇中,我們對常用的單體光學棱鏡做了介紹,包括常見的直角棱鏡、五角棱鏡、保羅棱鏡、道威棱鏡等元件,這些棱鏡可以在光學系統中起到將光束轉向或平移的作用。實際中,常常將這些單體棱鏡組合起來使用,來獲得獨特的光學效果。在本篇中,我們將對常用的棱鏡組合做介紹,以拓展大家對棱鏡產品在實際應用中的了解和認識。
2 常見的組合棱鏡
2.1 施密特-別漢棱鏡(Schmidth–Pechan prism)施密特-別漢棱鏡是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寶恩芬德棱鏡和施密特棱鏡的組合,入射光束會在組合棱鏡內發生5次反射,并沿原來的方向出射,如下圖所示:
由于光束會在組合棱鏡內部多次反射,所以必然會出現光束能量的損失,為了保持光束的能量,需要在反射面鍍上內反射膜,或者是讓光束在棱鏡內部實現全反射。為了實現全反射,需要在兩個棱鏡間留有一定寬度的空氣間隙。在**個棱鏡處還可以設定屋脊面,從而使得出射的光束相對于入射光束有180°的影像旋轉。有時候,多次的全反射也會造成光的偏振態改變,導致不同偏振分量的光在相位上出現延遲差,因此,需要鍍制特別的相位補正膜來加以改善,以避免在影像中產生不必要的干涉現象。
2.2 烏彭達爾棱鏡(Uppendahl prism)烏彭達爾棱鏡共由三塊棱鏡膠合而成,不需要空氣隙,第三個棱鏡帶上屋脊面后,其作用與上面介紹的施密特-別漢棱鏡一樣,可以實現影像的180度旋轉并同方向出射,棱鏡結構和光路走向如下圖所示:
2.3 道布萊斯棱鏡(Daubresse prism)道布萊斯棱鏡由一個五角棱鏡和一個直角棱鏡組合而成,它不會改變光束的傳播方向,但是會將光束平移一段距離v后出射,其結構和光路圖如下所示,其中五角棱鏡包含了屋脊面,因此出射光束與入射光束是有180度的旋轉的。
2.4 佩林-布洛卡棱鏡(Pellin–Broca prism)佩林-布洛卡棱鏡是一個反射棱鏡和一個色散棱鏡的組合。其功能類似于我們上篇提到的恒偏向棱鏡,棱鏡結構和光路走向如下圖所示:
從上圖可以看出,因為光束的入射和出射都是與棱鏡表面不垂直的,所以出射波面會出現一定的色差,實際中,通過選擇特定阿貝數的光學材料組合來降低色差的量值。
2.5 帶屋脊面的阿貝棱鏡(Abbe prism with roof edge)此類棱鏡由三個等角度的阿米西單體棱鏡膠合而成,中間的棱鏡帶有屋脊面,如下圖所示:
從左端入射的光束,經過棱鏡后,會實現180度的影像翻轉,并沿原方向出射。
2.6 阿貝-柯尼棱鏡(Abbe-Koenig prism)阿貝-柯尼棱鏡是反射型的光學棱鏡,可實現影像的轉向,經常用于雙筒望遠鏡中,棱鏡的光路如下圖所示:
從上圖可以看出,阿貝-柯尼棱鏡由兩個玻璃棱鏡膠合而成,形成對稱的淺V字型組合。光線從左端垂直于表面入射,在30°的斜面產生全反射,然后在另一個直角面被反射后,再從**個棱鏡的表面全反射后出射,光束的方向保持不變,影像被上下顛倒了。如果將*下端的底面設置成屋脊面,則可以實現影像的180度翻轉。
2.7 讓池棱鏡(Rantsch prism)讓池棱鏡由三塊獨立的棱鏡組合而成,其中一塊是等邊棱鏡,另外兩塊是銳角為30°的直角棱鏡,其結構和光路圖如下圖所示:
光束從左端入射后,經過棱鏡的三次反射后出射,出射光束中與入射光束有一定距離的縱向平移,并且出射光束的影像相對于入射光束是上下鏡像。
2.8 可然棱鏡(Cranz prism)可然棱鏡的作用,依然是光束在不改變傳播方向的前提下,實現光束的鏡像,一個代表性的可然棱鏡如下圖所示:
上圖中,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寶恩芬德單體棱鏡,入射光束會經過內部5次反射后,從右端出射,出光光束的影像與入射光束是上下鏡像的。
2.9 戴樂特棱鏡(Dialyt prism)在德國蔡司公司生產的一款雙筒望遠鏡中,就用到了此款棱鏡,它的結構光路如下圖所示:
這款棱鏡是由之前介紹過的阿米西棱鏡和寶恩芬德棱鏡組合而成,在**個棱鏡上設置有屋脊面,從左端入射的光束,經過內部三次反射后,會被旋轉180度并從右端出射,出射方向與入射方向一致。
2.10 保羅棱鏡對(Porro prism pair)保羅棱鏡對被廣泛的應用在雙筒望遠鏡中,其在望遠鏡中的位置如下圖所示:
利用望遠鏡來觀測遠處的景象時,進入望遠鏡的光束經過物鏡后,就來到了保羅棱鏡對的區域,兩個棱鏡的斜面相對,可以實現光束的平移和折轉,從而輸送到目鏡中,形成成像。
3 結語
本篇中,我們對常見的組合棱鏡的結構做了匯總和介紹,包括廣為熟知的施密特-別漢棱鏡、阿貝-柯尼棱鏡、保羅棱鏡對等,它們通過對單體棱鏡的巧妙組合,實現了滿足應用需求的光束折轉和平移。